21世紀以來,國內翻譯史研究"突飛猛 進"(熊兵,2008 ),"逐漸興盛"(黃焰結等, 2016),"從翻譯研究的邊緣向中心移動"(王 祥兵、穆雷,2013), "研究更加深入"(方夢 之、莊智象,2016),漸成翻譯研究的"主流 之一"或"熱點"(穆雷、藍紅軍,2011;年 曉萍,2013;張威,2015;藍紅軍,2016;王 峰、陳文,2017;方夢之、傅敬民,2018等)。 可以說,國內翻譯史研究進行的"如火如荼", 但系統的翻譯批評(斷代)史研究或書寫卻長 期缺席。此一現象,從論文發表、國家社科基 金立項和翻譯史著述的出版即可見一斑。袁麗 梅和李帆(2018 )借助知網(CNKI)搜索平 臺,統計分析了自2000年1月至2018年6月 以"翻譯史"為主題的期刊載文,研究發現: 翻譯史論文多數聚焦于史料挖掘與史實探析, 有關譯史書寫與翻譯史理論建構的文章數量不 足。年曉萍(2013 )和張威(2015 )分別對新 世紀以來近10年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翻譯研 究立項進行了統計分析,認為:翻譯史研究雖 成熱點論域,但也存在諸多"空白區"。這從 另一個側面證明了翻譯批評作為對象在翻譯史 研究中的"缺席"狀態。近30年以來,國內 出版了相當數量的翻譯史著作,既有翻譯通史 (如馬祖毅,1984/1998/2006;譚載喜,1991; 陳???,1992/2011;劉軍平,2009等)、區 域翻譯史(如買提尼牙孜,1996;陳世明, 1999;張秀仿,2012;林大津,2013;張旭, 2014;廖七一等,2015;李長森,2016等), 還有斷代史(如孫致禮,1996/2009;謝天振、 査明建,2004;方華文,2005;李偉,2005; 李晶,2008;馮志杰,2011;王友貴,2015等)
文獻翻譯
夢非凡想翻譯公司提供不同層次的翻譯服務,提供專業文獻以及各領域筆譯
和專題史(如李亞舒、黎難秋,2000;黎難 1秋,2002;王建幵,2003;王秉欽,2004;王 鐵鈞,2006;査明建,2007;楊義,2009;張 旭,2011;鄒振環,2017;莊智象、方夢之, 2017;馬軍,2018等),等等。這些成果史料 豐富,脈絡清晰,論證充分,拓展了翻譯史研 究的深度和廣度??刹蝗莘裾J的是,相關史著 雖有論及翻譯批評,但顯得零散,系統性較 弱。換言之,系統的翻譯批評史研究并未得到 充分關注,還未能有專著面世。@ (二)翻譯批評研究對翻譯(斷代)史的梳理 重視不夠 筆者收集了自1992-2017年間出版或發表 的有關翻譯批評研究的著作和論文,總結得出 當前的翻譯批評研究總體呈現以下四個特點。 其一,翻譯批評的"元批評"研究。研究者對 翻譯批評的概念(如方夢之,1994/2011;林煌 天,1997;王恩冕,1999;鄭海凌,2000;許鈞, 2003;邵成軍,2003;楊曉榮,2005;王宏印, 2006;溫秀穎,2007;肖維青,2010;劉云虹, 2015等)、翻譯批評的目的和功能(如林煌天, 1997;周儀、羅平,1999;鄭海凌,2000;范 東生,2000;馮志杰,2000;邵成軍,2003; 呂俊,2007;肖維青,2010;方夢之,2011; 劉云虹,2014;藍紅軍,2016等)及其翻譯批 評的方法或標準展開爭鳴。其二,翻譯批評研 究的理論介入。諸多學者(如吳南松,2003; 文軍、高曉鷹,2003;張志強,2003;肖維 青,2005;卞建華,2005;許偉,2006;呂俊, 2007;徐敏,2008;周曉梅、呂俊,2009;劉 華文,2011;張景華,2011;曹山柯,2013; 譚業升,2013;劉育文,2014;黃忠廉、李正 林,2015等)分別借鑒功能翻譯理論、語料庫 語言學理論、文學接受理論、價值認識論、敘 事學理論、中國古典批評理論、精神分析學、 互文性理論、認知文體學、認知翻譯學、符號 學等相關理論介入翻譯批評研究,有效拓展了 翻譯批評研究的理論空間。其三,翻譯批評 學的構建和努力。自1992年許鈞出版國內第 一本文學翻譯批評著作《文學翻譯批評研究》 以來,多本翻譯批評研究專著(如楊曉榮, 2005;文軍,2005;王宏印,2006/2009/2010; 王平,2006;胡德香,2006;溫秀穎,2007;丨 呂俊、侯向群,2009;肖維青,2010;周領順, 2014;劉云虹,2015;岳中生、于增環,2016 等丨相繼面世。研究者將翻譯批評研究上升至 批評學的髙度,為構建翻譯批評學進行了有益: 嘗試和不懈努力。其四,翻譯批評史的個案研 究。諸多學者如胡翠娥、劉云虹、許鈞、廖 七一等積極介入翻譯批評史的個案研究。研究 既有對某一時期翻譯批評特征的總體描述,又 有對譯者、譯本、刊物或某一學派的翻譯批評丨 的個案分析。但總體而言,此一方面的研究還 相對薄弱,參與者寡。 由上可知,業界對翻譯史和翻譯批評研究, 投入了大量的熱情,成果顯著,不容置疑,但i 鮮見二者結合的系統研究,這顯然和中國幾千: .年的翻譯批評傳統不太相符,亟須研究者拓展 翻譯史和翻譯批評相融合的領域。正如藍紅軍 (2016: 5)承認,雖然當前翻譯史研究獲得 了前所未有的重視,研究成果也"曰益增多", 但"學米積累還頗為單薄","未來必定要經歷 一個篳路藍縷的探索過程"。同理,翻譯批評 研究的發展,離不幵對翻譯批評傳統的梳理和 闡發,翻譯批評歷史的系統梳理和書寫需要經 歷篳路藍縷的探索過程。